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卫生因素

作者: 时间:2009-06-15 点击数: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卫生因素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那些不想学习、学习成绩滑坡、考试不及格乃至无法学习而退学的大学生,是缺乏理想、动力,学习不认真,对自己要求不严或学习方法不当所致。的确,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基于实践和研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些大学生身上,这甚至是主要的或首要的原因。因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改善大学生学习状况,进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心理卫生与学习的关系

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据《健康咨询报》1989年9月23日报道:“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疾患率日趋增高,但仍未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警觉与重视。据1989年初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在许多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占总体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那些心理卫生状况不佳的大学生,除少数因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无法坚持学习而不得不退学、休学外,多数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已受到严重影响。至于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如抑郁、焦虑、紧张、无聊、空虚、偏执等)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恐学、考试恐惧症等,有相当部分与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直接有关。心理卫生问题成了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全赖于正常的心理活动,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均有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人的潜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则会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抑止人的潜能,乃至影响人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带来的特殊心理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变化、发展正处于一个动荡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容易受到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学习。

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和学习状况是互相联系、互为制约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不利于学习,而学习不佳又引起了新的心理卫生问题或加剧了原来的不良心理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原因认识片面,了解不深。因此,有必要呼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影响学习的心理卫生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心理疾病和心理素质欠佳两大类。

1.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大脑功能轻微失调的神经症和大脑功能严重破坏的精神病。前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疑病症等;后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大学生中患有精神病的比例很低,人数很少,但危害却极大。按国家教委规定,凡诊断为精神病的学生就得退学,大学校园中由精神病引起的自杀或伤人情况也时有所闻。

比较而言,患神经症的比例较高。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神经症患者占一半左右,这些人自感痛苦,难以解脱,内心常为心理疾病所困扰而无法正常学习、活动。其中神经衰弱是大学生的常见心理疾病之一。据有关部门对兰州地区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占8.48%。

神经症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患病者往往对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学学不进,甚至无法学。

诱发神经症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多系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日常生活等引起的心理压力、矛盾、冲突无法及时有效地调节所致。

2.心理素质欠佳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过去一直生活在比较顺利的环境里,缺乏挫折磨练和生活经验,因而,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心理承受力和环境适应力低下,心理素质不佳的情况比较突出。

(1)意志薄弱。大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即要有坚强的意志。然而,现实中不少大学生自感缺乏意志力,自制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无法安心学习。一些同学学习时常常心不在焉,明知要好好学习,可就是克制不了自己好玩的冲动。

另有些同学则表现为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和失败。由于大学学习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都较中学为过,因而许多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有些同学在困难面前不是开动脑筋,积极想法克服,而是消极懈怠,知难而退,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一些同学由此陷入忧学、恐学、厌学的境地,个别同学甚至因为一门功课不及格而一蹶不振。

(2)情绪自控力差。青年期的大学生情绪正处于“疾风暴雨”时期,是情绪活动最丰富、最复杂、最多变的时期。他们喜怒起伏很大。这种情绪的起伏,一方面与生理原因有关,即这一年龄阶段人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发生急剧改变,机体发育出现不均衡。从而使情绪出现不协调。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解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需求与满足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使得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常处于一种情绪的波涛中。

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认为,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和行为。心境良好时,对人对事的感知显得较光明美好,学习工作的思路开阔、思维灵活、效率较高,而且乐于行动;反之,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时,则万念俱灰,萎靡不振,缺乏行动的欲望,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发生错误。由于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性大,自控能力弱,因而他们的学习状况易呈现波动性,如有时候很想读书,有时则见书本就头疼。如果在考试前遭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则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3)个性缺陷。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个性缺陷是缺乏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个性,表现为依赖心强,循规蹈矩,保守退缩。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在父母的宠爱和老师的庇护下,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学习上重记忆轻理解、重接受轻创造。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自主自觉、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使一些在灌输式、保护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感到很不适应,从而给大学学习带来了困难。此外,一些学生的粗心、急躁、骄傲、嫉妒等个性品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社交心理障碍。对于离开家庭,生活在集体环境中的大学生来说,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些学生由于胆怯、敏感、自卑、孤僻、封闭、害羞、自傲、猜疑、敌意等心理障碍,或者社交意识薄弱、社交能力较差,而难以与周围的同学搞好关系,甚至常常陷入僵局。这种人际关系的不适,除了影响交往外,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学习。比如,有的学生只要身边有人就无法安心看书;有的学生身边有异性同学就听不进课;有的学生因计较某人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而难以集中精力;有的只要一看到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在场就情绪恶化,什么事也干不了。这些情况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是常常可以发现的。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尤其表现在一年级新生中。心理卫生因素成了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适应新的生活,不能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家庭和中小学教育有关,这些教育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管得太多、太细,致使他们心理营养不足或畸形;另一方面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的不够,中学到大学的急剧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比如,生活上由包办依赖到独立自主,学习上由灌输为主到自学为主,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人际关系由单纯到多元等等。中学没有相应的导前教育,而大学或是来不及教育或是教育不足,形成教育上的断裂;再者,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多元化的观念以及某些不正之风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引起他们的困惑和内心冲突。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则与他们以往的思想基础、心理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关。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1.中学教育应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应充分利用卫生课、体育课、班级活动等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各门主课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家庭教育应改变包办过多的现象,关心、爱护孩子应立足于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替他们安排好一切。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劳动,参与家庭生活,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平等民主地与孩子相处,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

3.大学教育应充分正视新生适应期的转变。并采取一系列切实的措施,如通过入学教育、德育课、班团活动等有利时机,进行适应期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多进行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新老生、师生的座谈,传授新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方法;任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大学与中学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作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和内容上的铺垫,并多开展答疑活动。

4.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如利用健康教育课、德育课、有关选修课及校刊、专栏、广播、沙龙、讲座等形式。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或讲座,系统地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武装自己,产生了积极作用。浙江大学近几年来连续开设了“青年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先后有3800多名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和训练,效果良好。许多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后说,如果我们在一、二年级时就学,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

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全国已有一半左右(在沿海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已占2/3左右)的高校开展或正在准备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误区;同时也给一部分希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充分挖掘潜力的学生以指导。心理咨询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aidu
sogou